道德与行为的继承和变迁·其四

RT-Laisky 2010年12月02日 09:13

以前的文,直接放过来

=====================

之前讨论的情况都是非常理想的,即群体道德即是群体中个体的的道德,个体道德都以群体道德为范本。但是实际情况中往往不仅仅是这样。举个例子,这里有两个人,A和B,A是B的长辈,B对A非常尊敬,A从B小时候开始就一直向B灌输社会道德体系,然后在B成年的时候A去世了,那么B可能会在他之后的社会行为中继续贯彻A的道德,即使他根本没有从中感受到任何的可能的利益远景,但是这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B的继承对象A那里,或者比A更早的人身上,这套道德体系产生的初衷必然是源自于一种利益远景,具体的以前已经探讨过了。但是也许还存在另一种可能,就是初期并不存在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而是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其实这种情况也是符合理想模型的,因为在继承和融入的过程中这套道德体系会不断的根据群体道德进行调整,也就淡化了之间的区别。这就是继承理论。

但是上面的继承理论已经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一直将群体分为统治者和群众,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群众的道德体系来自于继承和融合,但是假若社会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也即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改变了一些政策,也就是统治者制定了一套新的道德体系。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因为继承和融合必然伴随着一种行为的延时反应,也即是统治者的道德标准已经更新了,但是群众依然还在遵守曾经的道德体系。为了应付这种情况,统治者必然会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比如提供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对践行新道德体系的人给予相当的利益,也就是将道德的利益远景和短期利益结合起来,那么即使先行者会因为违背群体习俗而暂时的牺牲利益远景,但短期利益也可以弥补,而且统治者的权威效应也会削弱利益远景的损失。

这里再补充一些,在道德变迁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个体因素,也就是在以前讨论过的以国为念的人群之中,其实也应该进行细分,暂且细分为自发性人群和被动性人群。也就是分为“具有以国为念的眼光,能够自主的看到国家的人和那些并不具备相应眼光,但是被灌输国家概念的人”,简单的说就是被洗脑的人和自己领悟出来的人之别。当道德产生变迁之后,自己领悟出来的人可以迅速的把握住其变迁,但是那些被洗脑出来的人则不然,他们将很难接受自己被灌输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毕竟他们当初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坚信自己所相信的,由此可以看出,洗脑所带来的短期高度集权和高度发展势必伴随着转型期的阵痛和发展迟缓,如果以一个完整的周期来考虑的话,也许真的得不偿失。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学习 and tagged , , , ,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1 Response to 道德与行为的继承和变迁·其四

  1. Pingback: 道德与责任·其一 | Natur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