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探讨

杂谈

最近动车事故闹得沸沸扬扬,这里不再累述,只是针对一些事聊一些个人见解。 1:多难兴邦? 是不是出点事,热闹热闹,这个邦就能兴起来了?事故后我们应该怎么去做?与其每次事故后大家焦头烂额的忙着传谣、辟谣顺带诅咒强权部门。不如从切身者和有实力者开始,去尝试组织一个开放、透明的民间组织,这个民间组织的基本职能可以是 1)联络、统计、组织受害人及受害人相关人员,对外发布受灾人员情况(包括伤亡人数、损失状况等) 2)联络、组织媒体等机构对事件进行跟踪记录,并整合发布第三方事件报告 3)组织一个跟踪委员会,对事件后的受害者进行跟踪记录报告,也对事件涉及部门进行跟踪调查与关注 上面3条都是严格的仅限于信息的调查与传递,若其影响与财力进一步扩大,可以考虑跟进一些新的职能 1)组建、维持一个维权工会,最好有专属且独立的基金会作为支持,为受害者提供维权支持服务 2)联络职能部门人士成立一个第三方监督委员会,对涉及部门进行第三方权力监督 3)…etc 要做到上述几点,最重要的就是开放与透明,开放是指这是一个对全民开放的机构,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适当且透明的能力审核并提交公开且合理的保证书进入该机构行使监督权。透明是指作为一个第三方组织,该机构应该全面公开其运作状况和财务状况,也许政治博弈是政治改革中的必须,但作为一个第三方监督机构应该尽量避免卷入其中,而恪守仅仅作为监督的职能。 上面只是个人的一些美好的构想,当然,现实可能是……   当权者一直在尽力避免任何公民组织的出现,并不惜以一切代价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但是公民并不应该因此就放弃尝试,只有光明正大的尝试才能将现实赤裸裸的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有时候,革命并不是破坏,但破坏必是革命。

Posted in 生活闲侃, 杂文随手 | Tagged , , , , | Leave a comment

道德与行为的继承和变迁·其四

RT-Laisky 2010年12月02日 09:13 以前的文,直接放过来 ===================== 之前讨论的情况都是非常理想的,即群体道德即是群体中个体的的道德,个体道德都以群体道德为范本。但是实际情况中往往不仅仅是这样。举个例子,这里有两个人,A和B,A是B的长辈,B对A非常尊敬,A从B小时候开始就一直向B灌输社会道德体系,然后在B成年的时候A去世了,那么B可能会在他之后的社会行为中继续贯彻A的道德,即使他根本没有从中感受到任何的可能的利益远景,但是这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B的继承对象A那里,或者比A更早的人身上,这套道德体系产生的初衷必然是源自于一种利益远景,具体的以前已经探讨过了。但是也许还存在另一种可能,就是初期并不存在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而是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其实这种情况也是符合理想模型的,因为在继承和融入的过程中这套道德体系会不断的根据群体道德进行调整,也就淡化了之间的区别。这就是继承理论。 但是上面的继承理论已经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一直将群体分为统治者和群众,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群众的道德体系来自于继承和融合,但是假若社会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也即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改变了一些政策,也就是统治者制定了一套新的道德体系。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因为继承和融合必然伴随着一种行为的延时反应,也即是统治者的道德标准已经更新了,但是群众依然还在遵守曾经的道德体系。为了应付这种情况,统治者必然会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比如提供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对践行新道德体系的人给予相当的利益,也就是将道德的利益远景和短期利益结合起来,那么即使先行者会因为违背群体习俗而暂时的牺牲利益远景,但短期利益也可以弥补,而且统治者的权威效应也会削弱利益远景的损失。 这里再补充一些,在道德变迁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个体因素,也就是在以前讨论过的以国为念的人群之中,其实也应该进行细分,暂且细分为自发性人群和被动性人群。也就是分为“具有以国为念的眼光,能够自主的看到国家的人和那些并不具备相应眼光,但是被灌输国家概念的人”,简单的说就是被洗脑的人和自己领悟出来的人之别。当道德产生变迁之后,自己领悟出来的人可以迅速的把握住其变迁,但是那些被洗脑出来的人则不然,他们将很难接受自己被灌输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毕竟他们当初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坚信自己所相信的,由此可以看出,洗脑所带来的短期高度集权和高度发展势必伴随着转型期的阵痛和发展迟缓,如果以一个完整的周期来考虑的话,也许真的得不偿失。

Posted in 学习 | Tagged , , , , | 1 Comment

道德与责任·其一

Cinderellananako 2010-11-30 20:08:39 这是我去年看公开课《公正》时产生的一些疑问,直接转过来了 ================================ 最近看哈佛的公开课《公正·该如何是好》,产生了很多疑问。 功利主义的Muller如此形容高级乐趣,『若一个具有足够教育的人尝试了高级乐趣和低级乐趣后,那他就所最终选择的就是高级乐趣。』,然后后面讲到Kant时,又提到Kant所说『功利主义的结果论是错误的,行为应该以动机定性,出于道德的动机才是最高尚的,责任感也是道德动机的一部分』。 这里我产生了疑问(我并没有读过Muller的《功利主义》,也没有读过Kant的《道德形而上学》,所以只是外行的疑问),首先我对“责任”产生了疑问。究竟什么是责任? “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意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 从这里可以看出,责任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意义,也就是说责任其实也就是一个人获取社会认同的方式,那么一个人为什么要获取社会认同呢?

Posted in 学习 | Tagged , , , , | Leave a comment